?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题活动» 学习知青岁月获奖文章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会

文章来源: | 作者:茶叶所 罗宗秀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8-01-17 | 【 字体: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与习总书记熟悉的乡亲和知青面对面的访谈,真实还原再现了总书记1969年至1975年在陕西七年的知青经历,展现了青年的习近平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蜕变,如何把自己当作黄土地的儿子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如何在贫穷落后的农村继续保持读书学习,如何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该书出版后,我院迅速掀起了学习热潮,广大青年干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周围青年都反映,通过此次学习对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人在学习过程中,也颇受启发,现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一些领悟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人民群众是我党的力量源泉,必须永远和人民心连心。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人民群众就是我党的力量源泉,我党历来就注重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时年纪很小,生活环境和北京落差巨大,没有注意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他自己回忆说老百姓对我的印象不好”,但是经过长辈的教育,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也许就是青年的这段经历,习总书记无论在什么岗位和阶段,都表现的十分亲民,深受群众的拥护爱戴。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强调考察调研尽量避免扰民和影响交通,不得停止、限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封路、闭馆,体现了总书记的亲民。新闻联播里经常可以看到人民群众拉着总书记的手的亲切场面。

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称,只有真正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拥护。书中张卫庞、吕候生和刘金莲的回忆说明了青年习近平就是一个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人,他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年纪最小的他没有要求区别待遇,反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搞劳动,自然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二、永远保持希望,坚定自己的信仰。青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成型的阶段。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迷茫和被命运考验的过程,更何况在当年那个年代。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书中所说,习近平在刚插队的时候也会迷茫,也会经历许多磨难,但是习近平会把困难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在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中升华自己,从一个在北京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早熟的青年,从一个迷茫的学生成长为一个知群众疾苦,立志为民谋福利的有为青年。人生有高潮也会有低谷,永远保持希望,永远斗志昂扬是习近平同志成长的重要因素。虽然十六岁就被下放到偏远农村,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读书,放弃学习,在知青的岁月里一直坚持读书思考。爱读书、勤思考、喜欢写东西是他留给知青朋友的最深记忆。常年的勤学好读也为日后返回北京进入清华大学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日后治国理政积累知识。目前在新的形式下,社会发展更快,我们这一代青年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也会感到迷茫和渺小,有事也会觉得读书无用,但是相对于习近平同志知青时期遇到过的困难和挫折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只有汲取习总书记成长的经验,永远乐观面对困难,永远保持希望,就一定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

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人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实事求是,为民办实事才能获得群众的肯定。习近平入团和入党都是在梁家河知青时期完成。当时习近平还因为家庭原因问题被个别人拿来做文章,但是广大群众觉得习近平能干,群众关系好,最终顺利实现个人的政治进步。此后习近平又被推举做大队党支部书记,他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敢说、敢做、敢担当,这就是共产党人一直坚持的实事求是。看到农村烧柴难的问题,他就跑到四川区学办沼气;看到村民吃水难,就带领村民去打井;看到村里缺工具,就给村里办铁业社;此外带领村民打坝地、种烤烟、办代销店、搞河桥治理,都是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带领村民干事业,所以多年后,习近平回陕西看望乡亲,村里的乡亲对他还是印象深刻,亲如家人。

此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正值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听到习总书记介绍我党取得的巨大成就,听到习总书记为我们国家描绘的蓝图,心潮澎湃。少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看到习总书记的青年成长历程,对我们青年人的成长树立了最好的楷模。我们青年人一定学习习总书记的优秀品质,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