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题活动» 2015-2016年度“五项”评优事迹展» 巾帼文明岗

特产研究所

文章来源: | 作者: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7-03-03 | 【 字体:    
                                                  服务三农 促进中药材种植业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药用植物栽培创新团队于2013年创立,目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7人,女职工11人,约占职工总数的65%。在研经费近1000万元,年度经费300余万元。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极具发展潜力和战斗力的青年科技创新型团队。药用植物栽培团队首席科学家张亚玉,主要从事人参、西洋参等药用植物栽培及野生抚育研究工作,由于在该领域的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吉林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被吉林省政府评为“吉林省人参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 和吉林省 “三八红旗手”;农科院“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连续3年授予“优秀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
    该团队立足于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需求,以北方药用植物栽培理论和栽培关键技术为研究重点,系统研究人参、西洋参等北方主要药用植物的养分生理、水分生理、光合生理机制及道地性的分子机制,围绕北方道地药材的人工驯化栽培及规范化栽培中存在的系列关键难题开展研究,为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药用植物生产技术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近年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完成省部级鉴定成果7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获省、部及院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审定“红珍宝”和“中农细辛1号”吉林省农作物新品种2个,出版《林下山参护育技术》专著1部以及《中药材栽培与初加工技术》等编著13部,申请专利5个,培养相关专业研究生11名,引进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5名。在Toxi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Plant Disease,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土壤与肥料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
    该团队在成果转化、科技兴农和技术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指导省内建立人参、西洋参、五味子等中药材规范化示范基地10余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60余万亩。
    1.农田栽参土壤生物改良技术
    通过土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来完善农田栽参的技术体系,提升了农田栽参的土壤改良水平,实现农田栽参优质高效的生产过程,为人参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该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通化、海林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林下参护育技术
    通过对吉林省主要林下参护育基地的调查及采样的系统研究,明确了林种、土壤结构、坡度、坡向及品种对林下参保苗率、参型及红皮病发生和药效的影响,进而提出了选择适宜伴生树种、坡度、坡向、坡位及土壤的立体结构来达到科学护育林下山参的目的。在辉南、通化、安图等地举办发展林下中药材培训班5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该成果在吉林省东部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达5000余万亩,获得经济效益11300余万元。并出版了专著《林下山参护育技术》一部。
    3.北五味子“红珍宝”繁育及规范化丰产栽培技术示范
    “红珍宝”2014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在安图、靖宇、集安等多地建立5000亩规范化栽培基地。
    4.“中农细辛1号”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经费资助,在吉林省抚松县实施成果转化。目前已建立优质种源基地5000平方米、栽培示范基地10000平方米,推广面积100000平方米。
    药用植物栽培团队拥有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和刻苦专研的科研氛围,既能够把握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国内科研动向,也能够掌握中药材种植中的实际生产技术需求,服务三农,促进中药材种植业健康发展。本团队重视青年科研人员个性的发挥,尽量为新进入团队的青年人提供更多的专业提升机会,鼓励创新,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科研骨干力量,打造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青年科技创新团队。